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简称裂隙灯,是眼科常用的检查仪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但可以观测眼前节的病变,还可以联合房角镜、前置镜、三面镜观测房角以及检查眼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还可以进行眼底照相、造影及眼科激光治疗。
裂隙灯显微镜的构造及原理
裂隙灯主要由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两部分组成。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聚光镜由裂隙选定光束形态,经过投射镜和反光镜投照在被检眼上,被检眼的反射光通过观察系统进行观测。因为检查环境为半暗室,在光路内照射的组织明亮,周边部黑暗,所以形成高对比度,从而可以进行对比使用裂隙灯观察眼部组织时,由于不同的眼组织折射系数不同,通过变换投照方式及裂隙光的宽窄,就可以显示出眼组织的不同光学切面,从而诊断眼部疾病。据此,其检查方法可以分为:直接照明法、弥散照明法、后部反光照明法、间接照明法、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镜面反光照明法。
(一)直接照明法
直接投照法
最基本的照明方法,也是最常用的照明方法,其他几种方法都是由此演变而来。检查要领如下:
1.不论照明角度如何变化,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始终聚焦于同一观察部位。
2.根据照射角度、裂隙宽度可在观察部位形成不同的光学切面,进而观察其弯曲度、厚度等。将光线调成细小光柱,还可以观测房水的改变。
3.光学切面可以观察细微变化,包括:角膜、虹膜、前房、后房、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二)弥散照明法
利用集合光线,放大倍率相对较低,可以观察整体构造,从而得出初步观察结果。检查要领如下:
1.在投照光源上加弥散滤光镜,以减少光线刺眼。
2.投射光线与观察部位夹角为30°~ 50°。
3.可以用来观测眼睑、睫毛、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瞳孔的病变。
弥散照明法
(三)后部反光照明法
将光线投射于被检查组织的后方不透明区域上,显微镜的焦点调整到被观察组织上,利用反射的光线进行观察。
检查要领如下:
1.所观察的物体是通过后面的反射光线照亮。
2.裂隙灯光线的改变通过移动照明系统的棱镜或镜子得到。
后部反光照明法
3.可以用来观测角膜病变(水肿、微囊、内皮沉淀物)、
晶状体混浊、角膜接触镜沉淀物等。
(四)间接照明法
裂隙灯显微镜的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不同时聚焦于同一点上。检查要领如下:
1.光线的焦点照射在观察部位的周边部,显微镜的焦
点投照于观察部位处,借光线在组织内的分散、屈折和反射,对照射部位进行观测。
2.用于检查角膜缘上皮水肿、微囊、新生血管、虹膜病变等;还可以用来观测角膜接触镜沉淀物。
间接照明法
(五)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
此方法是利用光线在透明物体上的屈折现象,观察透明物体上的不透明体。检查要领如下:
1.光带以45°照射角巩膜缘,光线在角膜内发生全反射,如角膜某处发生不透明现象,则显示出白色遮光体。
2.适合观察角膜混浊、水肿、异物等。
角巩膜缘分光照明法
(六)镜面反光照明法
此方法为利用角膜、晶状体等组织光滑,具有反射镜面的特点来观察此处的病变。检查要领如下:
1.将光线照射于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后,形成反光区,此光学区与直接照明法的光学六面体重合,从而使被检处组织的亮度增加,进而进行观测。
2.用于角膜上皮和内皮、晶状体前囊和后囊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