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企业文化 发展历程 企业资质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常见问题
眼镜技术试题 眼镜行业动态 眼镜定配知识 眼镜验光知识 眼科知识
开班通知 职业概况 报名时间 职业等级 报名材料 申报条件 考试时间 资格认证 鉴定机构
当前位置:首页 / 眼科常识 / 眼科知识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其分类方式多样,主要基于近视程度、屈光成分、调节作用参与情况、病程进展及遗传因素等维度划分。
根据近视度数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轻度近视:度数范围为-0.50D~-3.00D。
中度近视:度数处于-3.25D~-6.00D之间。
高度近视:度数超过-6.00D。
依据眼球屈光系统的异常情况,分为:
轴性近视:眼轴长度超过正常范围,而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力在正常水平。
屈光性近视:眼轴长度正常,但角膜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大,导致屈光异常。
根据睫状肌调节状态的差异,可分为:
假性近视(调节性近视):因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导致睫状肌痉挛,看远时无法松弛,散瞳后近视状态可消失。
真性近视: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近视仍然存在。
混合性近视:散瞳后屈光度降低≥0.50D,但未恢复正视,兼具假性和真性近视的特点。
单纯性近视:多数患者眼底无病理变化,近视进展缓慢,通过合适镜片可矫正至正常视力,视功能指标多正常。
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效果不佳,近视力也可能异常,可伴随玻璃体混浊、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等眼底病变。
先天性近视:由遗传因素导致,出生时或幼年早期即出现近视。
后天性近视:主要由环境因素(如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不足等)引发,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
上一个马氏杆的原理和作用
下一个近视配镜的核心目标与总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