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接触镜的早期探索与雏形
19世纪末,德国眼科医生阿道夫·欧根·菲克、法国眼科医生欧仁·卡尔特和德国医生奥古斯特·穆勒各自独立研制出了第一副可佩戴的玻璃巩膜镜片,他们的研究实现了角膜接触镜领域的早期突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角膜接触镜的诞生与发展
关键材料的出现:透明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实现人工合成后,首先应用于隐形眼镜光学领域。但最初用其生产的是大直径巩膜镜片,由于PMMA缺乏透氧性,镜片下泪液无法正常交换,影响角膜代谢,导致镜片只能短时间佩戴。
偶然的发明契机:美国视光师凯文·脱赫在车床上测量巩膜镜片直径时,意外弄掉镜片边缘接触巩膜的部分,仅剩中间光学区。他将这部分残片佩戴后,发现其与角膜贴合牢固且不适感低,由此开启可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的研发。
专利申请与命名:1948年,凯文·脱赫首次申请小型角膜接触镜片专利,并将其发明称为“角膜接触镜”。该概念在当时较陌生,此前一些所谓“角膜镜片”边缘实则定位在巩膜上,严格属于巩膜镜片。
早期镜片参数:根据专利说明书,早期角膜接触镜直径11.0mm,中心厚度0.3mm,由PMMA制成。第一批角膜接触镜片直径达10mm,边缘较钝。
角膜接触镜的设计与适配优化
贴合度的关键因素:镜片内表面(内弧度或基弧)决定其在眼球上的贴合度,同时需在前表面加工光学区,根据眼球屈光度确定光度大小。
适配参数的确定:前期凯文·脱赫根据角膜前表面中央曲率半径计算镜片后表面基弧以确定试配参数,Gullstrand眼科测量仪也被用于确定角膜中央曲率半径,辅助基弧选择,这些参数至今仍是适配隐形眼镜的基础数据。
镜片边缘设计的影响:后续研究发现,镜片边缘设计对贴合度、适配失败率及佩戴舒适度有重要影响。
角膜接触镜的推广与市场认可
营销推广策略:凯文·脱赫擅长在媒体推广其“微型镜片”(Tiny Lenses),通过巧妙广告语向大众推荐。1949年《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为你的眼睛打开一扇新窗户》报道,解释镜片不会直接接触眼球,泪液层可稳固吸附镜片,并强调PMMA材料品质,该材料还用于美国空军轰炸机驾驶舱。
标准化与批量生产:Solex公司在推广新品前,希望将镜片参数标准化以适合更多人并实现批量生产,改变了此前巩膜镜片根据佩戴者眼模热塑成型或车床切削、无法批量化生产的状况。
相关收藏与历史见证
位于美国俄勒冈州Forest Grove的Atlantikküste隐形眼镜博物馆收藏了凯文·脱赫曾用设备、手绘图纸、设计手稿和第一套角膜接触镜适配片,Solex公司也收藏了其工作室用过的视力测试表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