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的原因
眼底出血的原因
眼底出血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由视网膜病变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引发的病症。以下从全身性因素和局部病变因素两方面为你详细介绍其成因:
全身性因素
血管病变相关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这种情况下,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引发眼底出血。同时,高血压还可能导致视网膜静脉阻塞,使血液回流受阻,进而引起视网膜浅层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常发生于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患者,一旦发生,临床现象为突然视力低下、看不见东西,静脉阻塞区会出现大量片状和火焰状出血,以及视网膜水肿和渗出。当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涉及黄斑区或视网膜中心静脉阻塞时,患者可能有显著的视力下降。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可使眼底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动脉硬化通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眼底出血的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视网膜血管造成损害,引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只有少量的点出血和少量的血管瘤,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点出血和渗出。当病变发展到增生期和黄斑水肿时,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如果视网膜新血管在视网膜前诱发大量出血或玻璃体积血,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视力下降,严重者只能看到手动。
血液相关疾病
凝血功能异常: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可导致血液凝固障碍,容易引起眼底出血。例如,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常伴有眼底出血症状。此外,一些使用抗凝药物过量的患者,也可能因凝血功能受到抑制而出现眼底出血。
血液成分变化:如高血脂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进而导致眼底出血。同时,血液黏稠度增加还会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使视网膜组织缺氧、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局部病变因素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度近视、玻璃体后脱离牵拉等。当视网膜出现裂孔时,视网膜下的液体可能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导致视网膜脱离,同时也可能引起眼底出血。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无痛性的视力丧失或者突然出现合并眼前闪光的黑点,严重者可致玻璃体积血,看不见眼底。
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视力低下、看不见东西。静脉阻塞区会出现大量片状和火焰状出血,以及视网膜水肿和渗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时,眼底出血通常仅限于静脉阻塞区的局部部分;当视网膜中心静脉阻塞时,眼底出血广泛而严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涉及黄斑区或视网膜中心静脉阻塞时,患者可能有显著的视力下降。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结核、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炎症会导致视网膜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视网膜出血。病变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前黑影飘动、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可反复发生,严重影响视力。
视盘血管炎:是一种累及视盘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视盘血管充血、扩张,容易破裂出血,引起眼底出血。患者通常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盘水肿等症状。
黄斑病变
老年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眼底出血仅限于黄斑区,患者一般会突然出现视力下降,通常是最重要的中心视力损害。OCT检查可发现黄斑区视网膜下的新生血管膜(CNV),晚期湿性黄斑变性也会出现大面积视网膜出血,甚至玻璃体出血,造成更严重的视力损伤。
其他眼部疾病
眼外伤:眼球受到外力撞击、刺伤等外伤时,可能会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引起眼底出血。眼外伤引起的眼底出血程度和症状取决于外伤的严重程度,轻者可能仅表现为少量的视网膜出血,重者可能出现大量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导致视力严重受损。
眼部肿瘤:眼部的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等,可侵犯周围的血管组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眼底出血。患者除了有眼底出血的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视力下降、眼球突出、眼痛等症状。
玻璃体病变
玻璃体后脱离牵拉: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逐渐液化,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可能会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裂孔或者脱离,同时也可能引起眼底出血。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眼前有闪光感、黑影飘动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