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的成因解析
屈光不正的成因解析
屈光不正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遗传因素:是屈光不正的原因之一,尤其在高度近视等情况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不良的用眼习惯、缺乏户外运动、工作生活环境采光不佳、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等,均有可能造成屈光不正的发生,并可带来症状的持续性进展。在眼睛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电视、电脑的普及导致近距离用眼量增加和户外活动减少,这已成为青少年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病理性因素:眼部疾病和损伤也是导致屈光不正的常见原因,一般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角膜和/或晶状体先天发育不良,可引起散光的出现;后天性如角膜外伤、圆锥角膜、翼状胬肉均可引起散光等屈光不正。
营养因素:在眼睛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缺乏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会使眼组织更加脆弱。大多数近视儿童喜欢吃零食、有挑食、部分食物习惯,他们吃的精细食物和快餐缺乏营养或营养不均衡,同时饮食缺乏乳、蛋、奶、鱼、鸡等优质蛋白质食物和粗粒食物,缺乏食物种类越多,总量越大,屈光不正的发生率越高,屈光不正的程度越高。
屈光不正的典型症状表现
屈光不正主要包括近视、远视、散光三种,不同类型的屈光不正症状可有所区别,但患者均可伴有视力下降,容易出现视疲劳。
近视的症状
单纯性近视:远距视物模糊,近距视力好,近视初期常有远距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由于视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D以内,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视:此类近视患者近视度数通常超过-6.00D,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高度近视者常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视物变形、闪光感等,眼球可能较突出,还可能出现眼底退行性改变。
远视的症状:远视患者同样具有典型的视力减退,患者近处视物模糊,不能聚焦物体。患者无论看远处或近处均需调节功能,患者可因长期用眼出现视疲劳,可伴有眼部酸痛和不同程度的头痛。患者可有眼球较小、前房较浅等病理性特征,眼部检查可见视盘有特异性改变。轻度远视,用少部分调节力即可克服,远、近视力都可以正常,一般无症状,称为隐性远视。稍重的远视或调节力稍不足的,远、近视力均不好,不能完全被调节作用所代偿的剩余部分称为显性远视,隐性远视与显性远视的总和称为总合性远视。儿童期高度远视能导致弱视、斜视;青年期眼经常处在调节状态,比近视、正视更容易发生眼疲劳,如写字、阅读、看电视等长时间视近时,会觉得眼睑沉重、双眼干涩、眼球发酸、发胀、疼痛等,继而视物模糊、头昏、头胀、头痛等;中老年期因调节力已不足,表现“老花”提前,随着晶体的弹性逐渐丧失,最终看远也不清楚。
散光的症状:散光患者可根据散光严重程度的不同出现对应程度的视力模糊,患者视物常有重影,近处及远处均难以看清。患者同样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但多无眼底改变。轻度散光者视力通常正常,但在看某一距离的物体时可能出现头痛、眼疲劳和视物模糊。严重散光的人视物不清和扭曲,多有重影,近处及远处均难以看清。
屈光不正的潜在并发症风险
屈光不正若不及时矫正或控制,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
病理性近视可造成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液化、视网膜脱落等多种并发症。
远视患者长期使用调节功能,可能导致内斜视。
双眼有高度不对称的散光患者,为了看得更清楚,往往采取倾斜头位而导致斜视。
高度近视者眼球可能较突出,还可能出现眼底退行性改变。
视疲劳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有时尚可并发慢性结膜炎、睑缘炎或麦粒肿反复发作。
屈光不正的检查与诊断方式
预计检查屈光不正患者多需对患者视力、运动功能、眼底及眼结构做详细检查,以详细明确患者屈光不正类型及程度,对于后续的治疗选择和矫正镜片的选择有重要帮助。
体格检查:部分屈光不正患者可有眼部运动功能的异常或眼底的特异性特征,需行眼科检查发现。医生多会指挥患者眼部随手指运动以验证患者眼部各结构运动功能,眼底体征一般需在裂隙灯下检查发现。
其他检查
视力检查:医生多通过视力检查表等对患者视力进行了解,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屈光不正。
角膜曲率检查: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过陡或过缓均会导致屈光不正,对角膜曲率的检查有助于疾病的确诊。儿童随年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呈递减趋势,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参考年龄因素。
验光检查:通过各种方式检验患者眼球屈光状态,包括检影验光、主观验光、睫状肌麻痹验光等。可对于患者的屈光不正度数做较为精确的了解,有助于患者的后续配镜及治疗。
诊断原则:屈光不正的诊断较为容易,一般通过视力检查即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屈光不正症状。但医生多还需综合考虑视觉症状、屈光度和屈光成分、双眼视功能等多种情况,综合判断患者病情。
鉴别诊断
与老视鉴别:老视多发生于老年人,一般在40~50岁左右开始出现,患者出现阅读障碍等情况,一般是由于眼部结构老化,调节功能受损所致。可通过眼部检查及病史辨别。
与弱视鉴别:弱视是常见的损害儿童视力的眼部疾病之一。它是在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弱视患儿往往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一般可通过患者年龄及视力检查辨别。
屈光不正的有效治疗与矫正手段
屈光不正的治疗与患者疾病类型相关,患者一般可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来矫正视力问题,符合条件者也可进行手术治疗。一般不须药物治疗。
非手术矫正方法
框架眼镜:对于轻度至中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佩戴框架眼镜是常见的矫正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引起鼻梁或耳部的不适,且需要长期配戴才能保证视力清晰。
隐形眼镜:对于需要脱镜的患者,可以选择佩戴隐形眼镜。隐形眼镜分为软性和硬性,其中硬性隐形眼镜可以更好地矫正视觉效果,特别是对于散光比较大的患者。
角膜接触镜:白天佩戴的硬性角膜镜,对400-500度的近视人群可以恢复到正常视力。此外,晚上佩戴的OK镜也是角膜接触镜的一种,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手术治疗:部分患者由于工作或职业要求,需要较好的裸眼视力;有些患者则由于自身的眼部条件限制不能戴接触镜;还有一些患者由于屈光参差等原因造成戴眼镜视物变形或融合困难;对于这些情况可考虑用手术的方法解决。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方式较为多样,一般可分为切口类、板层类及激光类。
切口类手术:包括散光性角膜切开术、楔形切除术/放松性切口。
激光类手术:包括激光屈光性角膜切除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切口类手术:六角形角膜切开术。
板层类手术:主要包括远视性板层角膜成形术、远视性角膜镜片术。
激光类手术:包括传导性角膜成形术、激光屈光性角膜切除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切口类手术:主要包括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透明晶状体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板层类手术:主要包括角膜磨镶术、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基质内环植入术、表面角膜镜片术。
激光类手术:主要包括激光屈光性角膜切除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患者手术
远视患者手术
散光患者手术
屈光不正的日常预防与护理要点
正确用眼:屈光不正的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正确用眼,避免病情的加重。平时要避免用眼过度,让眼睛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可以通过做眼保健操的方式消除眼部疲劳。电视、电脑等电器应适度使用,特别是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电脑,对眼睛造成的危害更大。
多参加户外活动:患有屈光不正,平时应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强自身体质。
均衡饮食:屈光不正的饮食调理也十分重要。患有屈光不正,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蛋白质的食物,对眼睛健康有很大好处,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牛奶、鸡蛋等。
定期检查:屈光不正一般需要配戴眼镜矫正视力,患者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调整眼镜度数或发现其他眼部问题。
注意眼部卫生:如果患有传染性眼病,要注意隔离,应使用专用的脸盆、毛巾,用药之后应及时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