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系统组成
眼屈光学知识科普
眼屈光系统组成
眼屈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四种屈光介质组成,它们共同作用使物象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该系统与空气的境界及各屈光介质相互间之境界面均为球面,可看作是数个透镜所组成的共轴球面系统,具有三对基点,即一对焦点、一对主点、一对结点。其中结点是整个屈光系统的光学中心,任何光线通过此点不被屈折。
光学常数
眼轴长度24.387mm;眼总屈光力(静止时)+58.64D。
简化眼
眼睛是复杂的光学系统,依眼的光学常数所模拟的人眼屈光模型称为模型眼,简化后的模型眼即称简化眼。简化眼将眼球的各屈光单位以一个曲率半径为5.73mm的单一折射球面代替,该球面位于角膜后1.35mm,其一侧为空气,另一侧为n = 1.336的屈光介质,结点或光学中心即该球面曲面中心,位于角膜前表面后方7.08mm处;前焦距 - 17.05mm,后焦距 + 22.78mm,总屈光力为 + 58.64D。
眼球的轴及角
光轴(眼轴):通过角膜表面中央部(前极)的垂直线,眼的结点、回旋点均在光轴上,该轴于巩膜后面相交点为眼球后极,前后极的距离即眼轴长度。
视轴:眼外注视点通过结点与黄斑的连线。
固定轴:眼外注视点与回旋点的连线,回旋点设眼球在眶内是围绕一中心点转动,该中心约位于简化眼角膜后13.5mm处。
Kappa角:眼外注视点和角膜前极连线与光轴所成角。
屈光度相关知识定义
眼睛光焦度来表示屈光的能力,叫做屈光度。1D屈光力相当于可将平行光线聚焦在1米焦距上,2D屈光力的透镜焦距为1/2m或50cm。如果想知道透镜的焦距,将屈光力除以100cm(即1.00m),结果即为屈光度。例如,5D屈光力的焦距为20cm (100cm除以5D = 20cm)。凸透镜的屈光力以“ + ”号表示,凹透镜的屈光力以“ - ”表示。1屈光度或1D等于常说的100度。
静态与动态屈光
眼睛不使用调节时的屈光状态,称为静态屈光,标准眼静态屈光的光焦度 - 58.64D。人眼在使用调节时的屈光状态,称为动态屈光,其光焦度强于静态屈光的光焦度。
作用
对于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其凸度越大,屈光度数越大,反之越小。对同一只眼球而言,近视度数越高,眼球越突出,需戴近视镜度数越高。
眼球的屈光系统是个可调的“凸透镜”,形态可变,当眼前放上凹透镜时,眼球仍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这使得眼睛能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标,也解释了近视或老视患者戴镜能适应的现象。
在屈光学中,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屈光度数为P1、P2两透镜组合产生的屈光效果才是屈光度为P1 + P2的透镜。在眼球与透镜组成的光路中,在效果上或定性的计算中,也可以有P1 + P2这种情况,但这并非透镜组合后的实际屈光效果,而是一种简化和近似,因为眼睛具有自我改变屈光度的能力。
眼的调节
调节是指正视眼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都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称为眼的调节。
屈光不正及检查方法
屈光不正
当眼睛出现屈光异常问题,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之后,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就会出现屈光不正的情况,比如近视、远视、散光等。
检查方法
视网膜检影镜法:这是一种客观检查法。
自动验光仪验光法:用自动检查仪代替检查者手里拿的视网膜镜和各种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