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测定方法概述

AC/A测定方法概述

AC/A即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是反映调节与集合联动关系的重要指标,在眼科和视光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应用广泛,可为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分开过强型外斜视、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其测定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性AC/A(隐斜法)和梯度性AC/A(梯度法),此外还有同视机法等。

AC/A测定前准备

测定AC/A前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 屈光不正全矫:在远用屈光不正全矫的基础上进行测定。

  • 调整好瞳距(PD):准确测量远用瞳距和近用瞳距,综合验光仪的近用瞳距比较固定,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患者,瞳距不准确会影响结果。

  • 检查环境与状态:在明室中检查,确保双眼同时注视目标。

  • 隐斜记录规则:外隐斜(EXO)记为负值,内隐斜(ESO)记为正值。

主要测定方法

计算性AC/A(隐斜法)

  • 原理:通过测定视远和视近时的隐斜度,利用公式计算AC/A值。

  • 公式:AC/A = PD + (ΔN - ΔO)/D,其中PD为瞳距(单位cm),ΔN为视近时的隐斜度,ΔO为视远时的隐斜度,D为视近时的调节力(注视距离的倒数,单位D,如注视距离为1/3m时,D=3D)。

  • 示例:若瞳距60mm(即6cm),看近时为8Δ基底向外(外隐斜,记为-8Δ),看远时为2Δ基底向外(外隐斜,记为-2Δ),则AC/A = 6 + [(-8) - (-2)]/3 = 6 + (-6)/3 = 6 - 2 = 4Δ/D。

  • 正常值:计算性AC/A正常值为4~7Δ/D,瞳距越大,AC/A值越大。

梯度性AC/A(梯度法)

  • 原理:在视近时,人为增加或减少球镜,改变对眼球集合的影响,通过测量不同球镜状态下的近眼位差值来计算AC/A比值,所测得的结果只是在视近的范围内。 

  • 操作步骤:一般会先测量近眼位,再附加+1.00D球镜测量近眼位,两次的差值就是结果。

  • 公式:AC/A =(Δ2 - Δ1)/D,其中Δ1为初始近眼位隐斜度,Δ2为附加球镜后近眼位隐斜度,D为附加球镜的度数(如附加+1.00D时,D=1D)。

  • 示例:被测者在40cm时,测得近眼位为5Δ外隐斜(记为-5Δ),双眼前加+1.00D后,测得近眼位为8Δ外隐斜(记为-8Δ),则AC/A = [(-8) - (-5)]/1 = -3Δ/D,取绝对值为3Δ/D。注意加球镜只会使调节放松,调节性集合也放松,因此只会出现外隐斜变大,内隐斜变小,内隐斜变为正位或外隐斜。

同视机法

同视机法也是AC/A测定的方法之一,但具体操作细节在现有搜索结果中未详细赘述。

AC/A测定注意事项

  • 隐斜测量准确性:隐斜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马氏杆法和Von Graefe法,熟练掌握隐斜测量方法是准确测定AC/A的基础。

  • 单位与正负号:代入公式时注意单位统一(如瞳距单位、注视距离单位)及隐斜度的正负号(外隐斜为负,内隐斜为正)。

  • 多次测量:为保证结果可靠,眼位可能需要测好几遍,避免因单次测量误差影响结果。

0311-87338028
1593117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