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概述
裂隙灯显微镜是眼科临床最常用的检查设备之一,通过高聚焦光源与双目显微镜的组合,可对眼部结构进行放大观察,尤其适用于识别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微病变。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裂隙光线形成的光学切面,使透明组织(如角膜、晶状体)的层次结构清晰显现,同时通过不同照射方法增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对比。该检查广泛应用于眼前节疾病诊断,结合辅助工具(如房角镜、三面镜)还可扩展至房角及眼底检查。
检查范围与临床应用
眼前节结构检查
眼睑与眼表:观察眼睑皮肤、睫毛形态、睑缘炎症及睑板腺开口堵塞等。
结膜与角膜:诊断结膜炎、角膜异物、角膜溃疡、角膜内皮病变等。
前房与虹膜:评估前房深度、房水混浊度(如廷德尔氏现象)、虹膜粘连或炎症。
晶状体与玻璃体前1/3:筛查白内障、晶状体脱位及玻璃体混浊。
扩展检查(需辅助工具)
常见疾病诊断
包括结膜炎、角膜炎、睑板腺功能障碍、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检查方法与操作技术
六种基本照射法
检查流程
患者准备:坐位,下颌搁于托架,前额紧贴横档,双眼自然平视。
参数调节:光源角度通常为30°~50°,光线越窄切面越精细;检查眼底时需缩小角度至5°~13°。
观察顺序:从眼前部(眼睑、角膜)向后依次检查至晶状体、玻璃体前1/3,必要时加用辅助镜片。